時間 : 2024-11-19
?? 我是個比較喜歡古董的人,平時也喜歡去研究,平時看電視都愛看些關于古董的欄目。在外國人眼里中國瓷器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。而中國人看來瓷器不只是中國文化的象征,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!歷史書記載瓷器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,其中最有名的,就是價格非凡的青花瓷器。那么對于現代人怎么判定自己家里收藏的那些青花瓷器是真假呢?下面小莫給你十個方法!??
青花瓷器鑒定的方法
1、大花大葉,葉為滿色,但花朵不填滿色,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。山石、海水、人物、動物紋等、亦相類,紋飾內露白。
2、纏枝蓮葉,“葉形多呈葫蘆狀,或有一至五個尖瓣
3、變形蓮瓣邊飾,有的為一組、有的畫二組,構成上下對應的仰、覆蓮瓣紋裝飾。除盤以外,其他型器上的蓮瓣,均呈單體形式排列,蓮瓣間留有空隙、互不相連。明洪武時,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,瓶、罐、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并攏(共邊)型、此后,這種繪法貫穿于明清兩代。
4、蕉葉紋,多數作分開狀、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,少量為并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。明初以重疊狀多見,偶見有分開的。宣德以后,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,都為拼攏重疊狀。此外,元代蕉葉的主脈,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;入明后,蕉葉的主脈均留白、呈中空型、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,在視覺上涇渭分明,非常醒目。
5、如意云頭紋(亦稱“云頭紋”、“云肩紋”、“垂云紋”)。云頭與兩云腳相交之尖頭,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態。即,如意云紋兩云腳間的尖頭,與云頭的尖頭,方向相反,很少例外。而洪武,如意云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,均方向一致、亦絕無例外,并沿襲至永宣。成化起,如意云頭的兩尖頭,既有朝向一致的,亦有相背的。
6、回紋邊飾。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、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,有的為變形回紋,有的為減筆式回紋。明洪武時,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。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,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。宣德以后,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,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,并延續至清末。
7、龍紋。元代青花瓷器上,畫龍的不少。龍軀細長,且細頸,細腿、細爪和尖尾巴(偶有火焰式大尾),體態輕盈。頭較小,長鹿角,張口、吐舌,龍的下腭有須,上頜一般無須,但是,至正十一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,而此類帶雙須現象,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。龍身鱗片分兩種,以網狀細鱗片(圖多見,以留白大鱗片少見,后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,腹下通常無橫紋帶。胸與背部,常飾有火焰狀飄帶。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。龍爪以三爪、四爪居多,五爪極為罕見。
8、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,其內口沿部位,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云頭紋邊飾。入明后,此類內邊飾現象,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,洪武以后消失。
9、元代紋飾采用平涂法,“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”(孫瀛洲),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,這就是所謂“一支筆”的畫法。從明成化起,以“二支筆”工藝見長,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。“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。這種技法上的不同,也可以作為劃分元、明青花瓷器的旁證”(孫瀛洲)。
10、元代瓷胎,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,有硬中見柔的感覺。“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,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、刷痕和鐵質斑點,并在底足、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”(孫瀛洲)。
青花瓷器文化淵源流傳,需要我們善于發現,鑒定與繼承,家里有收藏破爛的青花瓷器,千萬別忽略它們哦!有可能是真品哦!所以青花瓷器的鑒定方法很講究,以上的十個方法是我自己學習總結出來的,希望能幫到那些愛玩古董的你們。
上述內容來自用戶自行上傳或互聯網,如有版權問題,請聯系zxcq@corp.to8to.com 。
發表評論